中國廣東學生葉泉志從台灣業餘天文攝影者林啟生於2007年7月11日在台灣鹿林天文台巡天攝影影像中發現一個新的星體,最初以為是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7/17 美國 Table Mountain 天文台的觀測發現它出現了寬約 2-3" 的彗髮,才證實這是一顆彗星而非小行星,並被命名為「鹿林彗星」(C/2007 N3)。2008年底至今,鹿林彗星亮度穩定增加,目前已經達到雙筒望遠鏡可以觀賞的亮度,約 6~7等間。在最新的影像中可以看到鹿林彗星不僅出現了少見的反向彗尾(彗翎),而且其塵埃尾與離子尾有明顯纏繞的結構,其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鹿林彗星預計在2月24日將最接近地球,其亮度可望達4~5等,在避開光害的黑暗夜空中將不難看見其身影。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鹿林彗星彗尾出現纏繞結構與反向彗尾
中國廣東學生葉泉志從台灣業餘天文攝影者林啟生於2007年7月11日在台灣鹿林天文台巡天攝影影像中發現一個新的星體,最初以為是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7/17 美國 Table Mountain 天文台的觀測發現它出現了寬約 2-3" 的彗髮,才證實這是一顆彗星而非小行星,並被命名為「鹿林彗星」(C/2007 N3)。2008年底至今,鹿林彗星亮度穩定增加,目前已經達到雙筒望遠鏡可以觀賞的亮度,約 6~7等間。在最新的影像中可以看到鹿林彗星不僅出現了少見的反向彗尾(彗翎),而且其塵埃尾與離子尾有明顯纏繞的結構,其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鹿林彗星預計在2月24日將最接近地球,其亮度可望達4~5等,在避開光害的黑暗夜空中將不難看見其身影。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新發現潛在撞擊威脅小行星
天文學家 Robert Holmes 在 2009/1/31 觀測一顆小行星時,意外發現另一顆高速移動的星體,之後被確認為一顆具潛在撞擊威脅的小行星(PHA),編號 2009 BD81為第1,015顆 PHA,它在 2042 年的撞擊威脅最高,與地球距離最近處僅 31,800 公里,不到地月距離的 1/10,2044、2046 年甚至可能更近,今年則在 2/27 最接近地球,距離約 700 萬公里。NASA/JPL 估計這顆小行星僅 314 公尺大,是目前所知最接近地球的近地星體(NEO),不過其撞擊機率仍然很低,僅250萬分之一,更精確的數據則有待後續觀測確定。過去幾年中,Holmes 發現了 250 顆小行星、六顆超新星與一顆彗星(C/2008 N1 (Holmes)。資料來源 :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關於土星
土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亦是最吸引人的行星,因為它擁有明亮的環,它的密度比水還小,只有0.69(水=1),而且它的自轉
速度快,所以土星的形狀明顯地橢圓。
結構
土星與木星一樣,主要由氫和氦組成。最外層是由氨、硫酸銨和水
構成的大氣,這裏的風速極高,在赤道每小時可達1800公里;大氣下面
是液態氫和液態氦,這層約佔土星的三分之二;再下層是液態的金屬氫
和液態的金屬氦;中心是由冰和岩石組成的核心。
衛星、環
土星已知的衛星有22個,最大的是土衛六,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
星,是唯一有大氣層的衛星。土星的內圈衛星在土星環縫中穿梭。此
外,土星的某些衛星還共用一條軌道:土衛十六和土衛十七共用一條軌
道;土衛十和土衛十一共用一條軌道;土衛三、土衛十三和土衛十四共
用一條軌道;土衛四和土衛十二共用一條軌道。土星已知有6個環,分別以A-G來表示,由內至外的次序是:
D,C,B,A,F,G,E,其中B環最闊,A環為其次,每個環其實都是由數以千計
的環組成。在A環和B環之間有一條縫,這條縫是由天文學家卡西尼發
現,因此命名為卡西尼環縫(見上圖)。土星環主要由冰和岩石組成,而光
環是怎樣形成現在還未有定論,但最為人接受的理論是︰土星曾經有一
顆衛星,因為土星的重力使它分裂,分裂後的碎片散開成一個光環。
觀測土星
若用望遠鏡觀測土星,是可能會看到土星環。土星每1年又2個星期
大衝。
由於土星和地球的公轉軌道面斜交,所以我們可定期從不同的角度
去看土星環,土星公轉一週就有兩次把土星環邊緣對著地球,由於土星
環實在太薄了,所以那時地球是看不到土星環的,下一次發生這個情形
是在2009年9月發生。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可說是最有名的流星雨之一,因為它不但數量多,而且幾乎從來沒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過,可說是流星雨中的「老忠實」,每年固定時間穩定出現,是非專業流星觀測者最好的流星雨,也是全年三大週期性流星雨之首。上圖為 Jimmy Westlake 在 2000 年八月十二日拍攝北極光中的英仙座流星。
自英仙座流星雨母彗星 Swift-Tuttle 彗星於 1992 年十一月通過近日點前後,英仙座流星雨更是大放異彩。在 1991~1992 年間達到 ZHR 400 以上,1993 年也有 300,1994 年之後仍保持 120~160 的水準,所以今年的英仙座流星仍大有看頭,極大時估計每小時天頂數量 (ZHR) 可達 110,而今年英仙座流星雨預估有兩個極大,分別發生在八月十二日晚間十點與十三日一點,但也有另一計算方式認為極大會發生在十二日十六點與十八點。不過無論如何,十二日午夜後至十三日曙光前這段時間都是觀測英仙座流星雨的黃金時段。但是與去年一樣,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仍然受到下弦月強光的影響,午夜後、黎明前正當流星雨達高潮時,明亮的下弦月也高掛天空,使原本極大每小時可達百顆的盛況只剩下 20~30 顆。圖右為八月十三日凌晨四時左右的東方天空,左上方紅點為輻射點,此外,即使沒有看見很多流星,也可以看看土星、木星與金星相會的美景。
資料來源 : http://studentweb.bhes.tpc.edu.tw/90s/s850287/www/newpage3.htm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為何臺灣的月亮比赤道上的月亮走的更偏南方?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流星為什麼這麼亮?
流星的來源
流星的簡介
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為什麼月亮有時候會有月暈?
月暈白天為什麼看得到月亮?
一般說月亮都是出現下夜晚太陽落山之後,可是有時候我們會在大白天看到淡淡的月亮掛在天上。遇到這樣的事,您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因為您只要多留意一下,會發現這實際上是常有的事。你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原來,月球繞地球轉,地球又帶著月亮一起繞太陽轉的時候,月亮和太陽的位置就不斷變化。有時候月亮和太陽位於天空中同一方面,或相隔不遠,白天太陽在天空中出現的時候,月亮就在它的旁邊,但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我們無法看到月亮。當月亮與太陽相差距離很遠的時候,那麼,月亮只能夜晚的天空中見到。如果遇到月亮與太陽離得不太遠也不太近,即上弦或下弦前後的那些日子裡,月亮就會在大白天與太陽同時出現下天空中,有時出現下太陽的東面,有時出現下太陽的西面。
上弦(農歷初七八,在地球上可看到月球西邊的半圓,因月相如弓而得名)前後,月亮在太陽東面。這幾天月亮是在太陽升起幾個小時之後出現的,當午後太陽偏西時,月亮升得很高,已經清晰可見了。這時月亮在東,太陽在西,同時掛在天空中。因此,在農歷初四五到十一二之間,從上午到下午,只要天氣晴朗,我們就可以在太陽的東面看到一個朦朧的月亮。
下弦(農歷二十二三,在地球上可看到月球東邊的半圓,因月相如弓而得名)前後,月亮位於太陽的西面。月亮比太陽早升起幾個小時,黎明的時候,太陽還沒出來,月亮已經掛在微亮的天空中了。當黎明太陽升起的時候,月亮已經爬得老高了。此後,到月亮從西邊落下去之前,月亮和太陽一直“搭伴”在天上,光芒四射的太陽在東,黯然失色的月亮在西。
參考資料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72610514
為什麼太陽的粒子和磁場會造成全球暖化?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星星的光送到地球要多久?
要看星星的光到達地球的時間,最直接就是看距離了。每一個「星星」到達地球的時間都不一致。4.3 9460000000000 / 300000 ≒ 135593333.3 S
大約是4.299636393年,相對來說就是大約等於4.3年。
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月亮的變化
我們每天所看到的月亮,它的明暗、位置都不一樣,這種現象稱為月相的變化,又稱為盈虧。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因為在陰曆初一時,月球正好運行到地球與太陽的中間,月球暗的一面正對著地球,因此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這時稱為「朔」或「新月」;在初七、初八時可以看見月球東邊暗,西邊亮,這時稱為「上弦月」;十五到十七,月球運轉到地球的背面,因此可以看到圓圓的月亮高掛在天上,這時稱為「滿月」或「望」;二十三日左右,月球的西半部暗,東半部亮,這時稱為「下弦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