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如何拍攝極光?


極光攝影就某些方面來說雖是天文攝影中最簡單的項目之一,但要獲致令人驚豔的結果,拍攝過程中仍需注意一些基本細節與要求。


發生於地表上方近百公里以上的極光,從攝得的照片看來似乎都很亮麗,不過整體光度實際上還是相當弱,其燦爛多彩的風貌都需要長時間曝光才捕捉得到。因此,具有B快門的相機、三腳架和快門線都是基本必備的;至於曝光時間則依底片的速度(即ASA感度)、光圈的大小與拍攝當時極光的實際亮度等因素而定,一般可以從5秒至30秒不等,有時不妨也就極光呈快速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來考量實際的曝光時間。


由於人類眼睛對綠色的敏感度最強,對紅色的敏感度相對較弱,因此在現場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綠色極光,其他如紅色、紫色、粉紅色極光等除非亮度夠強,否則肉眼較無法輕易辨認出來,但它們卻能無所遁形地顯現在底片上。所以當場看到的即使是大規模極光表演後殘留下稀薄的少許綠色極光,或許其中尚隱藏著其他顏色的極光,所以絕對不要因此輕易放棄拍攝的機會,說不定底片沖洗出來後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極光有時看似靜靜地掛在天邊,但大多數時候卻呈現出動態的變化情形,移動的速度與延伸的方向、範圍時常又會帶給人們全新的期待。如果要記錄下極光的整體變動狀態,清晰呈現出一條條射柱狀極光,避免因長時間曝光使得它們的細部構造在快速移動過程中模糊掉,曝光時間自然越短越好。選擇ASA感度越高的底片,如ASA400以上,甚至是ASA3200,再將光圈縮小或減少曝光時間,都有助於改善上述情況。一般來說,ASA400底片比較能兼顧到影像的細部構造與品質。


由於紗帳狀極光散布的範圍、弧狀極光延伸的長度有時會跨過半個天空以上,標準鏡頭根本無法將極光整個形貌捕捉下來,此時就該採用廣角鏡頭甚至魚眼鏡頭,尤其碰到發生在頭頂正上方的冠冕狀極光的情況,魚眼鏡頭更能顯現出射柱狀極光輻聚於天空中某一點的壯觀景象。拍攝時將焦點定在無限遠,並將光圈開至最大,以期在曝光時間內盡量吸收最多的光。
星空提供了極光演出的舞臺背景,群星點綴在炫麗多彩的極光裡即構成一幅幅絕佳的畫面,若再攝入一些地面景物,必能豐富極光照片的內容,增加其可看性。諸如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山峰、平靜無波並映照出地上景物的湖面、或形單影隻或簇集成林之披上雪衣的樹木,甚至孤立在一片銀白世界中並從窗戶透出一絲絲微弱黃色燈光的小木屋等等,在選擇觀賞並拍攝極光的地點時都是可以列入考慮的要素,此外絕對要避免前景中有太亮的光,但少量的月光有時也能出現不錯的效果。


拍攝極光絕大部分都是在低溫環境下進行的,溫度低至攝氏零下2、30度是常有的狀況,而且待在戶外往往就是個把小時甚至更久,因此必須做好個人的保暖禦寒準備,從頭到腳都要做保護,否則造成凍傷是划不來的。為了操作快門線及更換底片的方便起見,最好戴上手指頭能運作自如且保暖的薄手套,才不致於赤手碰觸到表面結冰的低溫金屬物件,稍不小心即有可能皮開肉綻。
照相機要在那樣酷寒的環境下能正常運作,同樣必須採取一些適當的防範措施。相較之下,機械式相機畢竟比全電子式相機受到低溫影響而出現操作失靈的機率低得多,但並不是說機械式相機就完全不會發生故障,何況電池在低溫下的耗電速度也較快,因此要準備多餘的電池之外,若能以保暖包將相機機身妥適包覆起來,自然能盡量少有掃興的情況發生。


在拍攝極光的過程中,切記不要反覆將照相機從戶外移到溫暖的室內,因為鏡頭上會凝結水汽而影響到拍攝的品質。每一捲底片開始拍攝之前,可以先用手電筒使第一張曝光過度,讓沖洗店知道從哪裡剪斷底片上夾,以免因為亮度不夠而無從剪起。一捲底片接近結束時,必須留意不要試圖去拍最後一張,因為底片在低溫下有可能變得相當脆弱而較容易被扯斷。此外,在極低溫且乾燥的環境裡很容易產生靜電,它們可能會在底片上產生刮痕,對底片造成傷害,因此在拍完一捲底片後回捲的速度一定要放慢。


近年風行的數位相機的最大優點是當場就可以看到拍攝的結果,做為接下來拍攝的參考依據,不過數位相機本身最好要有一定的高畫素,並具備長時間曝光的功能,才有可能拍下極光的美麗身影。至於一般的家庭用錄影機的敏感度不夠,即使配備電荷耦合元件(CCD),還是無法拍下極光完整的動態演出。要利用電視攝影機來拍攝極光,通常都需要先投注昂貴經費來改良、增強其性能,才能成功拍下極光出現與運動的整個變化過程。


資料來源:http://hchaurora.myweb.hinet.net/light.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