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古籍中的「極光」片羽


中國古籍中有豐富的極光記載,也多簡短地註明極光發生的日期、形狀、大小、方位,以及一些對極光的看法。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便有極光的記載。例如《漢書‧天文志》:「漢惠帝二年(西元前 193 年),天開東北,廣十餘丈,長二十餘丈。」認為極光是天被打開後的情形,而且描述了極光出現的方位、寬度與長度。此外,在《古今圖書集成》中也有一段生動的記載:「漢成帝建始三年七月(西元前 30 年 8 月 21 日至 9 月 19 日)夜,有青黃白氣長十餘丈,光明照地,或曰天裂,或曰天劍。」顯示極光旺盛,亮度可以照亮大地,而且形狀一束一束像是劍狀。

還有一些記載清楚地描述極光的大小與形狀。例如《漢書‧天文志》記載:「漢永始二年二月癸未(西元前 15 年 3 月 27 日)夜,東方有赤色,大三四圍,長二三丈,索索如樹。南方有大四五圍,下行十餘丈,皆不至地滅。」描述了南方極光下降的情形,顯示極光也有上下的動態,並注意到了極光並不會抵達地面。

更有少數記載了極光的聲音。例如在《晉書‧帝紀》中記載了極光會發出聲音:「晉太安二年十一月(西元前 303 年 12 月)……壬寅(27 日)夜,赤氣竟天,隱隱有聲。」這現象即使在現代也是一個待解的謎,因為極光發生的高度,離地面約 90 公里以上,大氣密度非常稀薄,比實驗室能產生的真空還稀薄,應該不會形成人耳能聽見的聲音。極光發生時,或許產生了某種機制,讓地面的空氣震動,產生我們可以聽見的聲音。

自古以來,人類對極光的認識,一直停留在觀察極光的外形、顏色與變化上,夾雜著情緒上的驚嘆、恐懼。直到 20 世紀,了解地球磁場與太陽風的關聯後,才認識了極光的起因與本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