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可說是最有名的流星雨之一,因為它不但數量多,而且幾乎從來沒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過,可說是流星雨中的「老忠實」,每年固定時間穩定出現,是非專業流星觀測者最好的流星雨,也是全年三大週期性流星雨之首。

上圖為 Jimmy Westlake 在 2000 年八月十二日拍攝北極光中的英仙座流星。

自英仙座流星雨母彗星 Swift-Tuttle 彗星於 1992 年十一月通過近日點前後,英仙座流星雨更是大放異彩。在 1991~1992 年間達到 ZHR 400 以上,1993 年也有 300,1994 年之後仍保持 120~160 的水準,所以今年的英仙座流星仍大有看頭,極大時估計每小時天頂數量 (ZHR) 可達 110,而今年英仙座流星雨預估有兩個極大,分別發生在八月十二日晚間十點與十三日一點,但也有另一計算方式認為極大會發生在十二日十六點與十八點。不過無論如何,十二日午夜後至十三日曙光前這段時間都是觀測英仙座流星雨的黃金時段。但是與去年一樣,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仍然受到下弦月強光的影響,午夜後、黎明前正當流星雨達高潮時,明亮的下弦月也高掛天空,使原本極大每小時可達百顆的盛況只剩下 20~30 顆。圖右為八月十三日凌晨四時左右的東方天空,左上方紅點為輻射點,此外,即使沒有看見很多流星,也可以看看土星、木星與金星相會的美景。

資料來源 : http://studentweb.bhes.tpc.edu.tw/90s/s850287/www/newpage3.htm

獅子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為何臺灣的月亮比赤道上的月亮走的更偏南方?

臺灣的月亮比赤道上的月亮走的更偏南方,原因是 : 地球傾斜23.5度自轉月亮與太陽ㄧ樣 ,在不同的時間 、不同地點, 照射地球的角度不同 、不同季節光線直射或斜射角度有所不同,對台灣而言,我們因為在北回歸線上,地理位置偏北當月亮或太陽的光線直射赤道或南回歸線我們看月亮或太陽的位置,大部份時間就都會偏南方。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太陽輻射是什麼?

太陽輻射能是地球表面各種能量最主要的來源,其變化是產生各種天氣現象的根本原因,太陽輻射中僅有極微小的部分到達地球。一分鐘內地球得到太陽的熱能,相當於燃燒4億噸煤所產生的能量。從地球內部傳到每平方釐米的地面上的熱量,僅為來自太陽輻射能的萬分之一。所以,太陽輻射是地球上的主要能量來源。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我家的貓


我的大頭貼


極光的拼圖


流星為什麼這麼亮?

影響流星亮度主要的因素是流星體的大小和流星體進入大氣層時的速度。大部份的流星都是以相對於地球每秒十一到七十二公里的速度進入大氣,遠大於流星在消失前所受到大氣阻力減速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用一個常見的公式來瞭解流星的能量狀態--物體運動的能量相當於速度平方乘以質量的一半。很明顯可以看出,質量越大或者速度越快的流星能夠產生越大的能量來碰撞空氣分子。一般來說,能量越高,流星亮度就越亮。像去年十一月的獅子座流星雨落入地球的速度每秒高達七十公里左右,所以觀賞到的流星很多是特別亮的火流星。

流星的來源

在太陽系裡,除了大家熟知的九大行星外,幾十個衛星、數以千計的小行星及定期或不定期來訪的彗星外,還散佈著成千上萬的冰塊、灰塵顆粒,一般稱這些顆粒為流星體,當這些流星體有機會造訪地球時,就形成我們夜晚所看到的美麗流星。和太陽系中的其他星體一樣,這些流星體也繞著太陽公轉。也許要問這些造成流星的流星體是從那裡來的呢?事實上,除了伴隨著太陽系形成時期同時形成的流星體外,那些遠從太陽系外緣定期或不定期來訪的彗星也帶來大量的流星體,這些流星體掉落地球後形成我們夜晚所看到的美麗流星雨。

流星的簡介

流星市是塵粒或流星體闖入離地面 100 ~ 50 公里的大氣中,因摩擦然燃燒所產生的光跡現象;與地球的相對速度平均每秒 50 公里。這些物體的平均職質量在 1 公克以下,質徑為數公釐到 1公分左右。流星群通常以天球上的某一點為中心,向外幅射,此中心點稱為幅射點。流星群每年在同一天出,以 8 月的英仙座流星群最著名。像語雨點一般飛散的 11 月獅子座流星群最為壯觀,稱為流星雨。通常流星每隔數分鐘或數十分鐘出現一次。如果把單獨出現的小流星也計算在內的話,一天有數十億顆流星飛向地球。

流星是如何形成的?

在太陽系中有一種稱為流星體的物質,它們是沿著橢圓軌道環繞太陽運行的行星際塵埃與固體團,當這些流星體被地球重力吸引,以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後,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便稱為“流星"。

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外太空的月亮

又圓又大的滿月

為什麼月亮有時候會有月暈?

月暈
在天氣變化以前,我們有時會在太陽或月亮的周遭,看到一個甚至兩個以上的彩色或白色光圈,而且太陽光和月亮光也似乎暗淡了許多。

這是怎么回事?我們把太陽或月亮周遭出現的這種光圈叫“暈”。太陽周遭出現的光圈叫“日暈”,月亮周遭出現的光圈叫“月暈”。這是一種比較奇特的氣象現象。暈圈的顏色一般是內紅外紫的。

月暈──月光透過雲層中的冰晶時,經折射而成的光的現象。成彩色光環,內紅外紫。

日暈或月暈的出現,往往預示著天氣要有一定的變化。一般日暈預示下雨的可能性大,而月暈多預示著要刮風。所以,民間有這樣一句諺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首先要明確的是,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她只是反射太陽發出的光。

的確,我們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同的顏色,正如我小時候在老家看到紅色的月亮,今天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們是如何來判斷顏色的?顏色不止取決於發光體本身,跟光的媒介也有很大關係。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的。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是不一樣的。打個通俗的比方說,我們透過藍色玻璃看見的白紙是藍色的,是因為在藍色玻璃這個媒介中吸收了其他波長的光。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最基本的光的媒介是大氣層。大氣本身是無色的。

我們所能看見的任何顏色,都是大氣層中各種成分比如大氣分子、冰晶、水滴、和各種雜質等與光共同作用的圖景。

光進入大氣時,如果當時的狀況適合波長較長的色光,如紅光,透過大氣射向地面,那麼我們看見的月亮是紅色的;而如果當時的狀況適合波長短的紫、藍、青色光,透過大氣射向地面,那麼我們看見的月亮是白色的。如果透過的光是中段波長的,月亮就是黃色的了。

有大風的天氣下~~或者要下雨了~都可能使月亮看起來是黃色的 有時候有大的自然災害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地震.海嘯)等等。

月亮的顏色受大氣透明度(包括浮塵、雲霧的選擇性消光)影響。波長短的藍端光線容易被這些懸浮物吸收或散射,使月光“紅化”。在透明度差的時候,初升的月亮甚至呈橙紅色。

月面的本來顏色是灰黑色,反射陽光的特性接近中性。

白天為什麼看得到月亮?

一般說月亮都是出現下夜晚太陽落山之後,可是有時候我們會在大白天看到淡淡的月亮掛在天上。遇到這樣的事,您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因為您只要多留意一下,會發現這實際上是常有的事。你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原來,月球繞地球轉,地球又帶著月亮一起繞太陽轉的時候,月亮和太陽的位置就不斷變化。有時候月亮和太陽位於天空中同一方面,或相隔不遠,白天太陽在天空中出現的時候,月亮就在它的旁邊,但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我們無法看到月亮。當月亮與太陽相差距離很遠的時候,那麼,月亮只能夜晚的天空中見到。如果遇到月亮與太陽離得不太遠也不太近,即上弦或下弦前後的那些日子裡,月亮就會在大白天與太陽同時出現下天空中,有時出現下太陽的東面,有時出現下太陽的西面。

上弦(農歷初七八,在地球上可看到月球西邊的半圓,因月相如弓而得名)前後,月亮在太陽東面。這幾天月亮是在太陽升起幾個小時之後出現的,當午後太陽偏西時,月亮升得很高,已經清晰可見了。這時月亮在東,太陽在西,同時掛在天空中。因此,在農歷初四五到十一二之間,從上午到下午,只要天氣晴朗,我們就可以在太陽的東面看到一個朦朧的月亮。

下弦(農歷二十二三,在地球上可看到月球東邊的半圓,因月相如弓而得名)前後,月亮位於太陽的西面。月亮比太陽早升起幾個小時,黎明的時候,太陽還沒出來,月亮已經掛在微亮的天空中了。當黎明太陽升起的時候,月亮已經爬得老高了。此後,到月亮從西邊落下去之前,月亮和太陽一直“搭伴”在天上,光芒四射的太陽在東,黯然失色的月亮在西。

參考資料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72610514

似火球的太陽

太陽在19.5nm

為什麼太陽的粒子和磁場會造成全球暖化?

太陽影響長期氣候的可能方式:
•太陽輻射
•太陽黑子
•太陽本身所放出的粒子與磁場

太陽黑子:太陽黑子為太陽表面的黑點,它的溫度較其它地區來的低且顏色深暗,它擁有強大的磁場,以成群的方式呈現。

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是驅動大氣環流的主要能量來源
•地球表面接受太陽輻射不平均,如:赤道區-溫度高,極地區-較冷
•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時,各個緯度所接收的輻射量的變化
•海水能吸收較多太陽輻射,而陸地吸收則較少

太陽活動對氣候變化影響的三種途徑︰
•太陽活動→地球大氣電離程度→大氣經圈環流→天氣氣候變化
•太陽活動→紫外輻射→臭氧層→移流層熱狀況→天氣氣候
•太陽活動→地球磁場→地球自轉速度→大氣和海洋環流→天氣氣候
太陽變化理論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第三份評估報告所闡述的模型研究發現最近40至50年的氣候改變並不需要太陽發光度的變動。這些研究發現火山及太陽活動只能影響1950年前的溫度改變的一半,但這種自然力量最近已經被抵消。特別是,自1750年的溫室氣體所推動的氣候改變比同期增加的太陽活動所推動的高出八倍。

有些研究(Lean等人,2002年;Wang等人,2005年)認為前工業時期的太陽發光度比第三份評估報告中所提及的復原紀錄(例如:Hoyt和Schatten,1993年;Lean,2000年)還少三四倍。其他研究人員相信太陽發光度對全球變暖的影響被低估了。他們估計太陽活動促使近來溫室效應的16%或36%。其它人則建議雲層和其他過程的回饋加劇了太陽活動的變動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是真的,太陽活動的變動真的被低估了。從普遍的科學理解來說,太陽發光度變動對歷史上的氣候改變貢獻是十分小。

現在的太陽活動水平是歷史性高。科學家Sami Solanki博士等人認為過去60年至70年的太陽活動是八千年來的高峰期。Muscheler等人則認為過去幾千年都曾經出現類似的高峰期。Solanki博士根據他們的分析斷定了太陽活動在未來的50年會降低的機會率大約是92%。再者,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者在2005年發現過去二十年的改變中的10%至30%可能來自增加的太陽輸出。回顧了現有的文獻,Foukal等人斷定自從1970年代中期太陽輸出的變化很難加劇全球變暖並且沒有證據顯示太陽發光度在這個時期有所增加。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星星的光送到地球要多久?

要看星星的光到達地球的時間,最直接就是看距離了。每一個「星星」到達地球的時間都不一致。
  

基本上,如果排除太陽系中的太陽這顆恆星的話,那麼離我們最近的「星星」就是半人馬座的比鄰星,距離太陽系約4.3光年。
一光年大約等於9萬4千6百億公里。
光速約為每秒30萬公里(300000km/s)更精準來說是每秒99792.458公里。(我們先用30萬公里/秒 來算就好。)

那麼就來計算吧

公式:距離/速度=時間
4.3 9460000000000 / 300000 ≒ 135593333.3 S
大約是4.299636393年,相對來說就是大約等於4.3年。
算了那麼多,有無發現? 

其實就是跟他的光年距離一樣了

所以說,在天文學上,基本上一個星體的距離有幾光年,就代表他的光到某一星體需要多久的時間。
  
這是最近的「星星」的光到達太陽系的時間。(其實也就可以當做是到達地球的時間了,因為基本上,太陽系以外的星體,要講距離都是直接把太陽系當做一個單位做比較的。)

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月亮的變化

我們每天所看到的月亮,它的明暗、位置都不一樣,這種現象稱為月相的變化,又稱為盈虧。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因為在陰曆初一時,月球正好運行到地球與太陽的中間,月球暗的一面正對著地球,因此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這時稱為「朔」或「新月」;在初七、初八時可以看見月球東邊暗,西邊亮,這時稱為「上弦月」;十五到十七,月球運轉到地球的背面,因此可以看到圓圓的月亮高掛在天上,這時稱為「滿月」或「望」;二十三日左右,月球的西半部暗,東半部亮,這時稱為「下弦月」。

月亮以由朔月經上弦月、滿月到下弦月為一週期,這之間的時間剛好是一個月,因此,月亮的圓缺變化,可以說是由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間的位置來決定的。

發現一 : 每天晚上的月相都不相同,大部分都是缺一個角。

發現二 : 大約再過30天後,我又可以看到相同形狀的月相。

發現三 : 月相跟農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農曆日期 月相特色 初一到十四 月亮由小慢慢變大 上旋月 亮的部分在右邊 十五、十六 滿月,此時月亮最大 十七到三十 月亮從大慢慢變小 下旋月 亮的部分在左邊 由此可見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則性的。

發現四 : 因為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則性的,所以我們就可以來預測農曆六月十五,和四月初四的月相了。六月十五的月相:滿月,因為農曆的十五都是滿月,難怪我們中秋節時,可以看到又圓又大的月亮。

四月初四:月相是上旋月,亮的部分在右邊